【常德掌故】常德史上也称“三楚名邦、九川重镇”
常德古城历史悠久,地位险要,说到古代历史地位,多称川黔咽喉、云贵门户,但对另一称誉“三楚名邦,九川重镇”却少有人知,今天小编给您细细道来:
常德位于洞庭湖西岸,具有“左包洞庭之险,右控五溪之要”的战略地位。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,而且是立国者掌控和治理一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“三楚名邦,九川重镇”这两句词始见于明代。明嘉靖十六年(公元1537),陆垹出任常德知府拆旧换新府衙大门时,在门上钉上棹树木楔,装置匾额一块,名曰:“楚西名邦”。明万历三十七年(公元1608),知府刘全一改建府衙谯楼时,在楼的屏墙外面钉上棹楔,新置一块两面可观的匾额,表题“三楚名邦”,里揭“九川重镇”,比其前任进一步提升了常德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。
所谓“三楚名邦”:在古代,楚国地域最为辽阔,包括西楚、东楚、南楚三个部分。但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说法:一是有以都城划分说,即以楚文王都郢、楚昭王都鄂、楚考烈王都寿春为三楚;二是有以楚王划分说,即以淮北沛、陈、汝南、南郡为西楚,彭城以东之吴、广陵为东楚,衡山、九江、江南、长沙、豫章为南楚;三是有以地域划分说,即以江南为南楚,吴为东楚,彭城为西楚。前两说表现在春秋和战国时期,后一说表现在秦末汉初,项羽占踞彭城(今徐州地区)自封为西楚霸王便是例证。以今天的视角观“三楚”的划分,似乎不很科学,但由于当时政治、军事纷争的需要,加上古人对地理认知的局限性,所以,出现了让今人难以理解的划分感觉。然而,这毕竟是历史,宜且认知。
常德在一说中属“郢楚”,在二说中属“西楚”,在三说中属“南楚”。对其重要性的评价甚多,但以清嘉庆常德知府应先烈所言最为精辟,他在《常德府志》序文中说:常虽一郡,实系全楚之盛衰。所以,前人称常德为“三楚名邦”,并不过誉。
何为“九川”?“九川”语出《禹贡》“九川涤源”和《史记·夏本纪》“道九川”。一是泛指中华大地上的河流,二是实指古代九条大江大河,据唐代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考称:即弱水(今甘肃张掖河)、黑龙江、黄河、瀁水(又称汉水)、长江、济水、淮河、渭水、洛河。
常德位居之“九川”并非如上述所指,而是指流入洞庭湖的九条河流,即指沅水、渐水、无水、辰水、叙水、酉水、澧水、资水、湘水。这也不过是个概数,仅以沅水而言其支流也不止九条,国人习以九表示为多为大,故曰“九川”,意在自我抬高地位之要。
因此,古常德不仅有黔川咽喉、云贵门户之说,也有“三楚名邦、九川重镇”之说。
(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常德掌故微信公众号,查阅更多常德老故事!转载请注明出处!)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